深耕双创教育数字化转型 破局应用型高校新路径——创新创业学院开展教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

发布者:创新创业学院发布时间:2025-10-16浏览次数:10

在数字经济与创新驱动战略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双创教育正面临实践成本高企、精准化教学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等瓶颈问题,亟待探索转型新路径。2025年1014日,创新创业学院特邀陈军科教授开展专题培训,围绕“双创教育数字化转型”主题进行系统性阐述。此次培训不仅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破解双创教育难题指明了方向,更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转型框架,学院全体教职工全程参与学习。


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陈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双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五大核心困境:在资源配置方面,数字资源存在“碎片化多、系统化少,通用资源多、特色资源少,静态资源多、动态资源少”的 “三多三少”问题,且区域间、校际间分布不均,建设与维护成本高昂;在师资能力方面,教师普遍缺乏“数字 + 双创” 的复合型能力,专业成长路径不清晰;在实践平台方面,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建用脱节” 现象,硬件设施落后、功能单一,数据孤岛问题突出;在评价体系方面,仍沿用传统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方式及主体均无法适配数字化转型需求;在文化氛围方面,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偏低,部分教师对转型存在抵触情绪,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这些困境的背后,根源在于制度设计滞后、认知存在偏差、资源投入不足等深层矛盾。


针对上述困境,陈教授提出了六大针对性行动策略:一是在数字资源供给上,构建“国家 - 省级 - 校级” 三级联动、“通识 - 专业 - 实战” 三类互补的资源库,并开发“双创能力画像” 系统,实现精准化资源匹配;二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打造“通识教育 - 专业融合 - 实战训练”三层递进式课程链,引入企业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三是在师资队伍升级上,构建“培训提升 - 实践锻炼 - 考核激励”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建立跨学科、跨院校的协同指导机制;四是在实践平台搭建上,构建“虚拟仿真 - 校内实训 - 校外孵化” 三维实践体系,推行 “基础实践 - 综合实践 - 创业实战” 三阶实践模式;五是在评价机制创新上,确立“知识掌握 - 技能提升 - 素养培育 - 成果转化” 四维一体的评价内容,采用 “数字化监测 + 多元化评价” 的方式;六是在文化氛围培育上,打造“浸润式”双创文化生态,设计低门槛、广覆盖的双创活动,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此次专题培训为创新创业学院推进双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落地、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迭代与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创新创业学院将进一步深化双创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更强动力。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