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切实提升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质量与吸引力,充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8月28日上午10时,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研室组织召开专题磨课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教研室副主任李媛媛主持,李义玲、王夏、齐攀三位老师先后分享课程设计思路,李春苗副院长线上出席会议并给予指导,教研室全体教师全程参会并深入研讨。
会上,李义玲老师以《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专题一为分享核心,从课程整体构架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布局、知识点逻辑呈现三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她提出,开学第一课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可通过“美国默克尔牙膏公司拓宽牙膏口直径实现销量增长”“屠呦呦团队研发青蒿素攻克疟疾难题”等兼具典型性与启发性的案例,搭配互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创新在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价值;课程主体部分将创新理论知识讲解与小组讨论深度融合,特别设计“身边创新案例分享”环节,同时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为社会发展赋能”的责任意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随后,齐攀老师同样围绕《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分享教学思路。与李义玲老师侧重理论逻辑梳理不同,齐攀老师的设计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导入环节,他创新设计“猜日常创新产品改进思路”小游戏,通过趣味互动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案例选择上,精选“大学生团队凭借短视频内容创作实现创业增收”“高校学子开发校园文创产品打造校园文化IP”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助力学生将创新思维与自身生活场景相结合。
王夏老师聚焦《创业基础》课程专题一,围绕“创业认知、创业精神与大学生创业意义”三大核心内容展开分享。她表示,课程开篇将以杨明平创立“超级课堂”、“手绘天商”团队深耕校园文化创业等优秀大学生创业案例切入,用同龄人的创业故事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对创业建立初步认知;在“创业类型辨析”关键环节,通过“李彦宏创立百度开启自主创业之路”“饿了么从阿里内部孵化走向独立发展”等不同类型的创业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清晰区分不同创业模式的特点与差异;同时,精心设计“创业素质自检”互动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我评估,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参与感与实用性,为学生后续探索创业道路提供参考。
三位老师分享结束后,教研室全体教师围绕“如何打造高质量开学第一课”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针对性建议。部分教师指出,案例呈现需进一步增加“专业适配性调整”,例如针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可补充“文化IP创新开发”“新媒体内容创业运营”等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案例,让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专业发展需求;另有教师提出,课堂互动可采用 “小组任务卡”形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点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小任务,降低学生理解难度,避免因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会议最后,李院长在线对本次磨课研讨会进行总结指导。她强调,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牢牢把握两大核心要点: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研讨+实践任务+即时反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坚决避免单向灌输式教学;二是注重“贴合专业实际”,减少过于生活化、简单化的案例,多选取与学生专业领域紧密相关的创新创业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说服力,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与自身专业学习、未来职业发展的紧密联系。同时,李院长对后续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全体教师需提前两周开展下一次磨课活动,通过集体研讨持续优化课程设计,确保每一堂课都能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三维教学目标。
此次磨课研讨会不仅明确了《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两门课程开学第一课的教学方向,更通过教师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激发了教学创新的灵感。下一步,创新创业教研室将以此次磨课研讨会为契机,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高质量磨课推动优质课堂建设,为新学期教学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助力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实现更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