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新学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I》课程教学工作,帮助教研室教师精准把握课程核心方向、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8月28日上午,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在哈克尼斯举行本学期第一次教研室活动,围绕开学第一课——职业认知专题展开研讨。活动由教研室主任齐攀主持,冯凯利、刘芳、马颖颖老师参会,李春苗副院长、李航运书记、惠立、肖维、冯丹老师线上参会,李义玲老师主讲。
会上,齐攀主任简要介绍本次教研室活动的背景、主题及流程。他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I》是引导新生树立职业意识、规划大学成长路径的关键课程,开学第一课的“职业认知”专题直接关系学生对专业与职业的初步认知,希望通过研讨凝聚教研室共识,为新学期课程教学筑牢基础。
随后,李义玲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五个维度系统阐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I》课程的学习价值,不仅明确课程对帮助学生明晰成长目标、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还详细梳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创新教学方法及科学考核方式,助力在场教师全面把握课程体系。
针对“大学阶段学习任务与生活平衡”这一新生普遍面临的困惑,李义玲老师提出“引导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鼓励参与多元化实践活动”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在兼顾学业的同时,积累职业发展所需能力;在“专业与职业关系”解读上,她通过对比分析清晰界定二者联系与区别,指出“专业是职业发展的基础,但非唯一限制”,鼓励教师引导学生打破“专业对口”的固化思维,主动拓展能力边界,为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更多可能。
面对“职业含义、特征及职业意识培养”这一教学难点,李义玲老师从理论定义入手,结合真实职业案例拆解职业核心特征,并分享“职业模拟实践”“行业人物访谈”“典型案例讨论”等具象化教学方法,助力教师将抽象的职业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易理解的认知,有效突破教学瓶颈。
分享结束后,活动进入互动研讨环节。线上线下教师围绕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热烈交流,思维碰撞间涌现诸多创新思路。其中,惠立老师结合自身教学案例,提出“情景模拟教学法”,建议通过还原真实职业场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职业要求;肖维老师分享了“职业规划导师制”设想,建议为学生配备专属职业导师,提供个性化指导。随后,李航运书记对研讨内容进行点评指导。李书记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强调职业意识培养需深度融入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就业观,为研讨成果的落地应用指明方向。
李春苗副院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并就新学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I》课程教学提出五项明确要求:一是充分认识职业认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明确其是学生建立职业意识、规划大学成长路径的起点;二是推动课程教学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突出教学引导性,助力学生搭建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桥梁”;三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其自主探索职业方向、明晰个人成长目标;四是针对本学期课程考察方式调整为卷面考试的变化,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与教学PPT,确保考察内容紧密贴合课程核心要点;五是课前需精准掌握专科学生学情,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议题设计课堂教学,切实提升教学针对性与学生参与度。同时,她要求教研室教师结合本次研讨成果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加强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学经验交流,确保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此次教研活动的举办,不仅为新学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I》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搭建起教研室教师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下一步,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将持续聚焦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以更优质的职业指导教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